赤水村位于忻府區城西北47公里處,是陀羅山腳下一個小村莊。東北至郭家溝,東南至黃龍王溝,西至陽坡,北至高莊。在人民公社時期,全村人大約有500口,四個生產小隊,占地面積約為13803畝、耕地面積2850畝,村莊依山而建,村子因居住習慣,分為前街、后街。
據傳,早年間村北口有一塊長3米、寬2米的大石頭,形似鎖樣,村名即稱石鎖,后因石鎖的諧音,演變為赤水。清光緒六年《忻州志》載有“赤水前”“赤水后”之名稱,當時可能是兩個小村,后合為一村。還有一個叫法是“石水”(明嘉靖十二年在百尺崖以石刻為證),因此得名。到現在的土話中還有叫“石鎖”和“石水”的。
村北300米的山崖上,有一處明代堡址。南北長60米,東西寬30米,墻基寬6米,高2米。
村中關帝廟,清代遺構,坐北向南?,F存關帝廟正殿及耳殿,面寬三間,進深四椽,單檐懸山頂,為1965年原址重建。
聽村里的老人講過關于陀羅山的傳說,文殊廟最初選址在本村的石不陀窯,磚瓦都已運到,一夜間羊和雞把磚和瓦都托到了陀羅山頂,這僅是一種傳說。每年四月初四的廟會都是由八大村和十小村(合并)輪流主辦,黃龍王,赤水,陀羅,陽坡,寨底。南陀羅,邢家山,固村等等。
村內以武姓居多,聽老人們講武姓是從蘭村搬遷而來。少許外姓,也都是從外地遷入。從古至今一直團結互助,從未有大戶欺凌小戶一說,是遠近聞名的團結村。
赤水村人自己把路修到黃龍王溝,修成后只走了一次就被大水沖垮,至今還有路基,中間有兩處不能通車。八十年代開礦時曾自主修復通車,后來停止開礦,也就逐步廢棄。
赤水村山清水澈,植被茂密,礦物種類居多,有蛭石、云母、長石。赤水村有中草藥百余種(參照《山西中草藥》—書核對),糧食種類齊全,五谷雜糧(大豆、水稻除外)幾乎都種,尤為谷子在忻州山區質量、產量首屈一指。在80年代外貿出口谷穗70余噸,經濟收入達12萬元,居忻州第一。全村上交國庫農業稅公糧相當于后河堡全鄉。
赤水村雖地處偏僻,但歷來重視教育,素有文人村之稱。解放前陽坡學校就在赤水村,就讀的有陽坡、上寺、寺坪、后河堡四個鄉的學生,武天寶任學董。
前有南同蒲鐵路總工程師的武林月,再有山西農大畜牧獸醫系的創始人武建國教授。
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,赤水村是日本兵從奇村到蒲閣寨的必經之路,赤水人挺身而出,投入抗戰。當時全村只有200多人,參加義勇軍的就有十二人。武秉和、武雙成參軍第二天就犧牲,有參軍抗戰的武全生(曾任空軍政治部副主任),剿匪戰場犧牲的武仁汪,曾被日本人殺害的八區長武有科,以做買賣為掩護,在三交打探日情的武萬科,遭擰揭天靈蓋?;⒖诿撾U的武中元(后任忻縣辦公室主任),解放后,重慶剿匪犧牲的武仁旺(團參謀),還有一名交通員,曾無數次往返下柏色去送情報。曾有兩名八路軍戰士在村里與日寇的遭遇戰中壯烈犧牲,(聽老輩人說當時隨身有兩把手槍,和牛皮公文包)老百姓把兩位無名英雄埋葬在赤水村的堡子下面,至今無人認領。在抗日戰爭時期,共產黨、八路軍時常在本村居住,日寇恨之入骨,為了報復,于1941年冬,把整村的房屋幾乎燒盡(374間),村人在一無所有的困境中,重建家園。為了新中國的勝利赤水村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,值得被后人銘記。
解放后,在黨的領導下破舊立新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,前后街兩座水庫,解決了部分地塊的干旱,前后街兩座石橋解決了老百姓出行困難,看上去很平淡,在村里人眼里可比南京大橋。
改革開放后,老百姓生活更是錦上添花,隨之而來的是黨的優惠政策,村里除老弱病殘外幾乎都移步進城謀求發展?,F趕上黨的扶貧攻堅政策集中搬遷,分散移民,因此人口由80年代500多人急劇下降到今日的211人。正應驗了常說的那句古語“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”.赤水村人永遠不會忘記共產黨的恩情。